“梁某某,你好,我是宁武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如果你一直拒接电话,不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将对你采取强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网络公布,甚至司法拘留,希望你尽快履行义务”。
这是一条由执行法官发给被执行人的微信,正是执行法官不厌其烦的每日微信、短信和电话,最终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了义务。
贾某申请执行梁某某劳动争议一案,在诉讼阶段由承办法官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被告梁某某需要在2021年12月30日前给付原告47500元,被告到期未履行,无奈之下,贾某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谁曾想,执行立案后,在送达执行通知书的时候,执行法官就受到了阻碍。梁某某户籍地在外省,地址不详且拒接电话,法官通过各种方法都联系不到被执行人。面对这种情况,执行法官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断拨打被执行人电话并且多次发送短信表明身份。终于,被执行人接听了执行法官的电话,并表示同意微信送达执行通知书。
执行通知书虽成功送达,但案件执行并无实质性进展,被执行人在收到执行通知书并表示将尽快履行后,再次销声匿迹。

法官通过网络查控系统等多种方式,也并未查到梁某某有可供执行财产。同时,法官得知被执行人梁某某有其他大标的执行案件又在法院立案,案件执行再度陷入僵局。
“既然能够通过微信联系到被执行人一次,就一定还能再联系到”。看起来难以执行的案件,但执行法官并未放弃。法官坚持经常拨打被执行人电话,并通过短信、微信给其留言进行说服教育,讲明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几乎每天都要发一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被执行人有一次主动打电话给执行法官,表示将于三日内履行。第二天,被执行人梁某某主动将案款打到申请执行人账户。

法律不是儿戏,判决更不是一纸空文。自“三晋执行利剑”集中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忻州两级法院不断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措施,创新执行方法,不仅有效执结了大量案件,捍卫维护了法律尊严,同时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警示震慑和宣传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