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落叶黄,满目秋色心意凉。”这种情景像极了深秋中走在铺满落叶路上的小崔(化名)的心情,因为她被腰椎间盘突出症缠身多年,病痛折磨让小崔身心疲惫。这时,她被路边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则广告所吸引,随即前往就诊。到医院后,小崔在麻醉下接受“椎间盘微创消融术”治疗,手术后突然出现肠胀气和尿潴留。此时,该医院告知小崔,这种症状是子宫肌瘤压迫肠道和膀胱造成,建议转到上一级医院治疗。

小崔认为,自己只是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该医院在不具备手术资质的条件下违规治疗,导致自己马尾神经损伤以及重度排便功能障碍,且经忻州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委托伤残鉴定,鉴定意见为构成七级伤残。依据上述理由,小崔将该医院起诉至保德县人民法院。
本案的承办法官陈建新是一位有着多年办案经历的资深法官。收到案件材料后,面对棘手的医疗事故纠纷,法官考虑到这类纠纷同时涉及医学和法学问题,直接下判总有一方不会服判息诉,不利于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于是,法官充分考量双方的各项情况,认真分析案情,深入调查实情,不断换位体会双方的角度和心情,进而思考化解纠纷的有效方法。在依法计算出小崔经济损失数额的基础上,法官多次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并积极与双方代理律师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做双方的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朝着实质性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促使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最终双方向对方表示理解,并就赔偿问题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当庭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向原告给付12万元,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如我在诉,换位思考。这是面对类似群众纠纷时人民法官首先应该想到的事情。一些案件如果仅依据法律条文来处理,这起案件可以迅速开庭,快速判决,火速结案。但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作为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如何将司法工作作为缓解社会冲突、修复社会关系、深化诉源治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
为用心解民忧的陈建新法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