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称。经过多年发展,全县锻造企业已从过去传统手工打铁业发展成为了现代工业意义上的锻造业。
恒跃1997年建厂的时候,就是个夫妻俩共同经营的小作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恒跃已成为了定襄县的龙头企业,去年销售收入4.7亿元,产值达5.5亿元。
5月6日,记者在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恒跃”)见到了该公司副经理、党支部书记任济成,他边走边介绍企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在任济成的指引下,记者在山西恒跃院内见到了一排特别的文化展板,这上面有企业“6西格玛”管理流程,有技术研发团队取得的成绩,有每年一度的“恒跃文化节”活动留影,还有安全生产规范……把这些展板从头到尾认真浏览一遍,就能在脑海里刻画出一个生动的企业形象。以“党建掌舵、技术引擎、文化塑造、安全护航”的企业内在精髓,掷地有声、深入人心。
走进山西恒跃的生产车间,巨大的机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工人按照流程有序操作,自动化的机械在技术人员点压按钮中仅用三分钟便可完成过去十几个人花费七八个小时才能做出来的锻件,而且做出来的锻件浪费更少,更符合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定襄县的锻造企业经历了“整合重组、煤改气电、搭建平台”三大战役,淘汰了大批落后、原始的作坊和生产方法,整个锻造行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上重获了“新生”。
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在市场的洗礼中成功转型升级,不仅进行了技改,降低了料比,节约了成本,而且是定襄县第一家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走在了改革发展的前列。
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上,山西恒跃也始终在第一方阵。当记者走进山西恒跃的数字化云工厂运营中心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实时数据,在这里,存储和显示着车间运行状况的每一组关键数据,并同时投射在车间的LED显示屏上。
“把生产数字化,就是让职工看到现在生产的进度,明白自己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任济成介绍道。
科学、高效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山西恒跃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存活和发展,人性化和诚信则使得山西恒跃成为了在市场中的一颗“常青树”“活招牌”。
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整个行业不景气,山西恒跃一度进入发展的“寒冬”,那时的山西恒跃刚刚完成其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转变。过去发展规模受限的状况刚解决,却又陷入了只要生产就亏损的局面。
眼看着企业一个月亏损几十万,作为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郑西昌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放假停产,要么继续坚持。为了维护得来不易的客户,也为了让职工不失业,留住技术骨干,郑西昌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坚持不放假、不裁员、不减薪。
如今,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年生产能力7万吨,年产值5亿元,拥有职工400余名,产品出口16个国家的龙头企业。
多年的积累,山西恒跃换来了“定襄老郑”响当当的名牌,获得加拿大客商“定襄老郑的产品是‘免检产品’”的赞誉,同时也获得了职工的认可与拥护。
“我来恒跃已经12年了。当时进来的时候我的年龄比较小,领导对我格外关注,他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帮助我、鼓励我,要求虽然严格了些,但有困难他都是手把手地带着我,也正是他对我的培养,才有我的今天。”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兼包装车间主任聂亮感慨地说。
进入山西恒跃工作之前,聂亮是一名焊工,虽然工钱高,却不是时时有活儿,生活依然没有保障。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聂亮进入了自己看好的山西恒跃上班,从基层一线干起。如今,40岁的他已经在5年前担任了包装车间的车间主任,又于去年担任了公司工会主席一职。
“4年前,我在定襄买了房,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是恒跃给了我发展的机会,也是恒跃培养了我。”聂亮说,“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也很关心员工,家庭有难、子女上学,公司都会伸手相助。不仅会给每一个员工过生日,就连员工的家属过生日也会送蛋糕,我们就是要让员工在公司里感受到温暖,不觉得枯燥,让他们安安心心工作,平平安安生产。”
在公司的主导下,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展现自己,通过鼓励技术改进、组织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员工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由该公司集结成册的《山西恒跃集团安全文化系列丛书》获得了一致认可与好评。
“恒跃的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很受认可,我们2018年共获得了三个国家级的荣誉,分别是‘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任济成对记者说。
下一步,山西恒跃锻造有限公司将继续扩大规模,建设技术研发中心、职工宿舍、办公场所、培训中心等。
从一个小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恒跃锻造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整个定襄县锻造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其中蕴含着定襄“铁匠”的工匠精神,也展现了定襄锻造企业家卓越的战略眼光,更体现了定襄县打造“世界法兰锻造之都”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