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家庭是否整齐干净,热情好客,人们往往在他家的客厅里就有所感受。看一个法院的公平公正、高效便捷,人民群众也往往能在诉讼服务窗口这找到答案。
7月4日上午,一位民事纠纷案代理律师来到忻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在智能材料周转柜前,输入材料周转系统提前发送在自己手机里的短信取件码,想要的材料自动从柜中递出。从律师事务所出发再到材料到手,仅用半个小时,省去了以往预约、等待、联系沟通等程序,既节省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系统同时发送短信告知法官。这只是忻州中院擦亮司法为民“第一窗口”,提升诉讼服务水平的一个剪影。
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忻州中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对外服务群众诉讼、对内服务法官办案为着力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不断优化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形成一站式、智能化、快捷高效的诉讼服务新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智能”的诉讼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妙招一:科技助力
走进忻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信息化设备随处可见。自助诉讼引导利用科技化,一键触摸即可对法院审判法庭、诉讼服务中心窗口职能、方位一目了然。在自助查询区,当事人输入姓名或凭借身份证号即可看到案件信息。2019年以来,中院专门投入240余万元,升级科技化诉讼服务中心,系统规划诉讼服务大厅区域布局,在已有立案、信访、问询等功能区的基础上,增设自助立案区、自助查询区、自助材料周转区、自助材料完善区、材料书写区、自助导诉区、庭审直播区等功能区域,配备自助查询、自助立案、自助材料周转、自助导诉等科技化设备。升级后的诉讼服务中心兼具诉讼引导、登记立案、材料收转、案件查询、诉讼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性诉讼服务功能,设有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读卡器、互联网、充电桩等便民设备,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化服务。
妙招二:制度夯基
要想服务好,标准少不了,只有建立科学化的诉讼服务制度,才能确保服务流程不走样。为此,中院专门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材料收转等制度,出台《便民诉讼服务制度》、《立案调解制度》,完善首问责任、文明接待、院庭长接待等要求,选派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干警到立案窗口工作,并加强诉讼服务相关工作培训,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着装上岗、举止得体、服务周到、用语文明,确保当事人能享受到平等、同质、高效的诉讼服务。
妙招三:预约立案
忻州中院辖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地博路远和案多人少的问题客观存在,因此也提高了诉讼成本。为了让群众少跑路,方便群众诉讼,降低诉讼成本,尽最大化做到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专门开通电话预约功能,当事人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与立案人员联系,将起诉材料提前传输到人民法院,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在约定的时间来法院正式办理立案手续,使得路途遥远的群众减少了来回奔波之苦,方便了群众诉讼,密切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妙招四:热线暖心
开通“12368”热线电话,配置专门的接听场所,实现与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诉讼服务网的有效对接,共享基础数据库。当事人凭立案时发送的查询码,通过“12368”热线电话便可查询案件情况、联系电话、咨询立案事项。
妙招五:绿色通道
部分当事人存在路程远、交通不便、时间紧等实际情况,中院为此专门建立绿色立案通道。2019年上半年,27%的上诉案件通过绿色通道及时立案。绿色通道极大地便利了群众诉讼活动,充分展现出便民快捷的诉讼服务特点。
妙招六:深化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院积极推进诉讼服务改革,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与司法局协调,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中心,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和市妇联联合设立工作室,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指导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依托社会调解组织力量,对接整合退休法官、社会调解员等力量参与诉前调解工作,2019年,全市法院诉讼服务共联系了社会调解组织37家,调解人员193名,将保险调解、社区调解、医疗调解、交通调解、居委调解等纳入多元化解工作中。
妙招七:文化感人
大力营造“和合文化”氛围,借力“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浓厚忻州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家事审判文化长廊,设立家事审判室、心理辅导室、母婴休息室、儿童休闲室、调解室、家事文化展示区等,贯彻潜移默化的图文宣教,向当事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父慈子孝、夫敬妇爱、兄友弟恭等传统家庭美德和价值观念,为当事人上好“无声”的第一堂课。
妙招八:司法救助
为保证弱势群体享有平等诉权,中院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对人身损害赔偿、追索劳动报酬、特困企业人员、精准扶贫对象的案件,减少审批环节,实现当场申请当场审核,当场办理。2019年上半年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7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