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邸旭明)“马上过六一了,你准备一个小礼物,我们去看望一下小婷(化名)吧!”5月30日上午,忻州市检察院刑事检察五部部长杨见青与检察官常进正在商量准备看望一位刑事案件中的受害孤儿。“孩子们现在还是一张白纸,在成长道路上,我们一个都不能落下……”杨见青谈起未检工作来语重心肠。从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看,总是跟网络色情暴力游戏、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和学习成绩较差孩子等原因分不开。如何解决这些困惑?杨见青带领处室人员跑教育局、民政局联合下文件,定制度,建立未成年人关护基地;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与高校合作建立理论研究基地。希望从案件办理中,找到突破口,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经过五年来的工作,忻州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逐年下降。
忻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成立以来,以推进未检专业化、规范化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自我保护宣传,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把“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贯穿于未成年人案件的始终。经过多年探索,推出了“1225”工作机制,即设立一个专业机构;搭建两个配套体系(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和促进未年人权益保护社会化体系);畅通两种社会渠道(主动开展法治宣传,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五项特色措施(一是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亲情会见;二是全面开展社会调查;三是认真落实附条件不起诉和训诫帮教制度;四是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五是关押期间持续进行感化教育。)
有好的工作机制,还要有高素质的未检人才。为了提高未检人员的综合素质,忻州两级院未检人员全部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目前,已有20余名干警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通过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对涉案未成年人实行心理矫治,撑起法律的保护伞;以下两个事例便是未检人员高超的心理辅导能力换来的结果。
小朱(化名)16岁了,上高中的第一个月就回到母校,连续抢劫十几个同学,得款33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在刑事诉讼中小朱一度情绪失控,有对抗调查报复社会的隐患。经未检检察官的细致观察和耐心教育,了解到小朱在初中时多次被高年级学生欺凌索要钱财,却没法对唯一抚养人60多岁的奶奶求助,一直心存痛苦。上高中后,认为自己长大了,也要用自己遭遇欺凌比自己小的学生。为此,未检干警多方打听,辗转多地,为小朱找到失散十年的母亲,母亲改嫁后重新组建家庭,未检干警劝解说服了新家庭,安排母子在看守所见面。母亲一句“孩子,你还好吗?”小朱瞬间感动,母子抱头痛哭。未检干警又找到正在外市常年戒毒服刑的父亲。小朱看到父亲亲笔信里第一句“是爸爸没有保护好你”,化解了积压多年的心中怨气。小朱感受到来自各方温暖,表示一定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还有一个案件是,以贩瓜为生的父亲与批发商发生了冲突。挨打的父亲回到家中, 怨气难消,对老婆和四个未成年孩子下了毒手。只有两个女孩活了下来,却一个失语,一个失忆。
未检检察官设定了科学心理疏导方案 。对年仅六岁的失语女童小婷,以“玩+乐”为引导,通过识字、扮演动画角色, 非主动的诱导其说话;对十四岁的失忆女孩,以“聊+看”为引导,通过谈天,聊故事,看电视连续剧,半主动的发掘其旧记忆。经过六个月的帮教,小女孩已经可以普通人基本交流,大女孩精神乐观,回复记忆功能,对未来抱有信心 。继续催动司法救助, 发放了六万元司法救助金。2017年两名女孩向忻州市检察院送来“义薄云天”、“温暖有爱”、“恩同再造”三幅锦旗。
“我们这些未检人不仅是检察官,还是心理咨询师、讲师和志愿者……”杨见青告诉记者。这不经过选拔精英干警组成宣讲团,先后赴14个县的22所中小学校开展主题宣讲,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2016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团到忻州宣讲,富有特色的忻州未检工作受到宣讲团成员的充分肯定,宣讲经历被高检院评为全国“十大精彩瞬间”和“十大精彩故事”。
忻州全市建立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观护基地19处,在全省率先实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帮教救助全覆盖,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修正涉案未成年人品行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场所。
去年11月与双一流大学暨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忻州研究基地。市院刑事五部及基层院申报了13个未所年人保护领域课题,以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业务发展,今年年中将出一批理论成果。
去年6月刑事检察五部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忻府区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副科长魏宏被最高检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