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忻州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找准定位,靶向施策,将“5432”工作法贯穿始终,做实做细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健全五项机制,积极联动筑牢维权根基
坚持通过创新信息沟通、研判会商、联动治理等形式,不断完善衔接联动机制,构建横向部门联动、纵向层层落实,多渠道综合调处、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立体化维权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妇联牵头召开全市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凝聚优势力量,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集中调处、有效处置婚姻家庭纠纷难题。制定《忻州市反家庭暴力四项机制》,建立家暴警情联动、家暴案件处置、家暴告诫通报、家暴互联互动等机制,就警情互通、案件共处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全市反家暴工作重难点问题有效解决。制定《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加强法院和妇联工作协调配合,促进法院诉讼与妇联调解有效对接,高效调处婚姻家事案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动机制》,联合检察院全面开展法治情感教育、关爱救助、信息共享等工作,切实推动困境妇女儿童的司法保护和救助工作见行见效。制定《女性平等就业工作机制》,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男女平等提供制度保障,降低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发生率,提升女性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四支队伍,凝心聚力化解矛盾纠纷
构建“妇联主导+专家指导”模式,完善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基层组织体系,打造多元化、专业化妇女维权工作队伍。带好妇联组织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干部“熟人熟地熟情”的基础优势,常态化开展走访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基层妇联共摸排重点人群9231人,重点家庭2434户,全市共排查婚姻家庭矛盾纠纷511件,化解496件,化解率97.06%。用好妇联执委队伍,充分发挥妇联执委引领作用,依托“执委工作室”“妇女议事会”“妇女之家”等阵地,团结动员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将妇女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最小单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村(社区)妇女议事会(小组)5000多个、妇联执委31000余人,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乡村治理、村规民约制定等活动9800余次。组建“巾帼红”网格员队伍,全市女性网格员2998人,市妇联联合市委政法委命名百名优秀“巾帼红”网格员,零距离服务妇女群众,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把调解服务“送上家门”,探索出一条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员排查发现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473起,化解465起,调成率高达98.3%。打造“心理+法律”专家队伍,吸纳136名心理、法律等专业工作者参与调解工作,建立专家库,加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为受害妇女及其家庭提供法律服务和心理咨询30余次,线上线下举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公益讲座200余场,以专业力量撑起妇儿维权“保护伞”。
联动三大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多元模式
与司法、法院、民政等部门对接,构建多元化解纠纷协作机制,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全力推进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与市中院家事法庭“联姻”,妇联干部作为人民陪审员和特邀调解员,直接参与对妇女侵权案件的审理,充分发挥家事审判职能,妥善化解家事纠纷,有效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与市司法局“联调”,加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搭建家事调解专业性平台,发挥人民调解的源头预防作用,让矛盾在基层化解。目前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委员会(中心)2000多个,实现覆盖率100%。与市民政局“联动”,成立忻州市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为遭受家暴无家可归的妇女儿童提供临时庇护所,助推全市反家暴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融合两个维度,情法结合打造暖心服务“法不外乎人情”,矛盾纠纷就像幸福绳上的结,越揪扯,结越紧,只有找准“结法”,才能解开心结。通过“情与法”相结合,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妇联特色调解工作新思路。坚持以法服人。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查明事实真相,明确争议焦点,讲解法律知识,分析法律责任,为调解打下有利的基础。注重以情动人。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作为化解家事矛盾最有效的途径,调解中注重用心倾听、用情感化,弱化双方对立情绪,适时提出合理建议,真正做到息纷争、解矛盾。情法结合育人。坚持情法结合,严宽相济,统筹运用“背靠背讲法”“面对面讲情”等方法,摸准心里的疙瘩,对症开药,把情理法理讲到群众心底,推动矛盾纠纷迎刃而解。